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云南普洱茶是云南特色产品之一,那么,云南普洱茶这个名称如何由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普茶”“普洱茶”即“濮茶”
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如何解读普洱地名与普洱茶的关系呢?专家给出以下解释:“普洱”是佤语“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濮人”是最早种茶的民族,“普茶”即是“濮茶”。
“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
论据有三:(一)远在唐代,南诏已于今思(茅)普(洱)地区设银生节度于银生城(今景东县),普洱设治,名“步日睑”,宋代元代时期,称“步日部”,明洪武十六年(年),改称“普耳”,清雍正七年(年)设“普洱府”。(二)佤族学者作过调查,提出:“步日”或“普洱”是佤语,是佤族(布饶)和布朗族称呼“兄弟”的意思。(三)调查考证发现,佤族布饶人称布朗族为“步耳”,有的方言为“步日”,布朗族则称佤族为“布嘎”,意为朝前走的同胞同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一带的布朗族和佤族布饶人都自称为“艾佤”,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前面走的是佤族人,所以布朗族称他们为“布嘎”,后面跟来的是布朗族,故佤族称他们为“步日”。至今在佤族布饶人和布朗族中,仍然广泛流传着其祖先居住在普洱(今宁洱)、思茅、墨江一带。
“普”是“扑”、“蒲”、“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
云南普洱茶名称的典故论据有四:一、盛产茶叶的思(茅)普(洱)区,在唐代时属南诏国银生节度地,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二、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三、历史学家考证“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四、20世纪80年代,当时思茅地区在文物普查中,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县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
“普茶”即是“濮茶”
云南普洱茶名称的典故论证如下:一,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思(茅)普(洱)区有茶的是唐代樊绰《蛮书》,其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地界,“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当指产茶的哀牢山、无量山“银生节度”所辖的县,自当包括今普洱(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蒙舍蛮”中亦有“濮蛮”,或许当时就叫“濮茶”,其用“椒姜桂合烹而饮”之法,至今还保留在佤族饮用的擂茶中。二,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普茶”一词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谢肇zhè所著《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三,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于天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都只说“普茶”,而无“洱”字。此记载指出了银生府的“普(濮)茶”,早在唐代南诏时期,已销往西康、西藏等地“西蕃”地区了。四,清道光《普洱府志》、光绪《普洱府志》中叙述“茶”一字,没有“普洱”二字,因这是当地的府志,茶又是在普洱本地所出的,自不必说地名,而直接记述一个“茶”字。故专家认为,“普(濮)茶”、“普洱(濮儿)茶”是外地购茶者根据产地族群地名叫出来而传扬闻名的。
对于云南普洱茶名称的典故就讲解到这,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其中的品茶境界需要茶友亲自体验。品茶需要环境、心境两个重要因素;同时约二三好友一起品,那真是人生一大美事啊!
查阅与分享
·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北京白癜风价格是多少白癜风专项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ershizx.com/pesjj/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