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普洱茶的热俏和声名远播,大家对普洱茶名的由来有的是模棱两可、莫衷一是,有的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有的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其实,顾名思义,“普洱茶”的得名肯定与普洱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
一、“普洱”地名渊源
“普洱”为哈尼语,“普”是寨子,“洱”是水湾之意,“普洱”即是“水湾寨”。
据清?李熙龄所著《普洱府志》考证:普洱,商、周时期属中央王朝版图上的古产里地。西汉时期,属益州郡哀牢属地。东汉时期,先后为益州西部属国都尉、永昌郡属地。建安二十年(公元年为南涪地),隋朝时,为濮部辖地。澜沧江以东称濮子部,以西称茫天连属望部。唐?乾符六年(年),普洱设治,名“步日睑”,为南诏国银生节度辖地;天复二年(年),废银生节度,设威楚府,改设为“步日部”,先后属大理国银生节度、蒙舍镇辖地。元初至元二十五年(年),改设为“普日思么甸司”,属云南行省元江路辖地。明?洪武十六年(年)改“普日”为“普耳”,至万历年间改称“普洱”,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
清顺治十六年(年),普洱隶元江府。清?康熙三年(年)在普洱设置元江分府,调元江通判(改称“普洱通判”)驻防普洱,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七月丁酉(年9月17日)把元江府南部和车里宣慰使司所辖的澜沧江以东地方划出,设普洱府,下辖六大茶山、橄榄坝及江内六版纳(普洱、思茅、普腾、整董、勐乌、乌得)和他朗厅、威远厅。《清一统志》说普洱府的疆域:“在云南省治西南一千二百三十里,东西距六百八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四十里;东至元江州界二百五十里,西至顺宁府四百三十里;南至缅甸界一千五十里,北至镇沅直隶州一百九十里;东南至老挝南掌界一千四百一十里;西南至缅甸界一千三百里;东北至景东厅界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九千四百五十里。”雍正十三年(年),设置宁洱县,隶普洱府,成立思茅厅,设思茅同知。民国2年(年)4月,裁撤“普洱府”。至此,设“府”历史年。
清?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年11月27日),设“迤南道”,驻普洱府城宁洱县,辖普洱、元江、临安、镇沅四府;次年,加“兵备”衔,改设为“迤南兵备道”统筹“稽察弹压边防事宜”。光绪四年(年)至十三(年间)年,先后划入顺宁府、景东直隶厅,划出临安府;迤南兵备道辖区为普洱府、顺宁府和镇沅直隶州、元江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由府降为州)、景东直隶厅。
民国2年(年),改“迤南兵备道”为“滇南道”,驻普洱,辖10个县和思茅沿边行政区;次年,改为“普洱道”,并移住思茅。民国15年(年),迁回普洱,辖17个县和1个设治局。民国18年(),裁撤“普洱道”。至此,设“道’历史年。
民国18年(年),设“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亦称“普洱殖边督办公署”)驻普洱,负责殖边任务。辖宁洱、思茅、六顺、普文、江城、双江、澜沧、车里、五福(南峤)、佛海、镇越11县和宁江、勐丁2个行政区。民国27年(年),裁撤“督办公署”,设置历史10年。
民国32年(年),设“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为“第二区”、“第七区”,亦称“普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普洱。辖宁洱、思茅、墨江、六顺、澜沧、车里、佛海、南峤、江城、缅宁、双江、景谷、镇沅13个县和宁江、沧源2个设治局。至年3月,普洱区(亦称“思普区”。“思普”之名,源于年,取思茅、普洱之第一字组合,代表中心区为思茅、普洱)首府宁洱县解放,“云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结束其7年设置史。
年8月1日,在普洱成立“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辖宁洱、思茅、墨江、六顺、景东、景谷、镇沅、缅宁、双江、沧源、车里、佛海、南峤、镇越、江城、澜沧、宁江、上允、东朗、勐连20个县。年4月25日,撤销“思普区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此后,“思普区”之名渐停使用),改设“宁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改称“普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宁洱(普洱)、思茅、景东、景谷、墨江、六顺、江城、车里、佛海、南峤、镇越、澜沧、宁江、沧源等15年县。年1月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同时为思茅地区行署所在地。年5月,“普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改称“思茅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年,思茅县并入普洱县,年1月普洱、思茅两县分设。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至年,普洱已有年设县史。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二、普洱茶名的由来
从普洱一带的历史沿革来看,“普洱”地名始自明初,因此,我认为,“普洱茶”的得名也只能是在明初以后。唐代咸通三年(年)樊绰在其著《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南宋李石撰《续博物志》卷七也说:“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银生城”即今思茅市景东县,是当时南诏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所在地,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区。如按产地或集散地命名,唐代南诏时期的茶叶均可称之为“银生茶”,可以说是后来“普洱茶”的前身,但当时还没有“普洱茶”一名,属于始祖普洱茶。而生产茶叶的“银生城界诸山”,也不应只局限于景东一境,还应包括今思茅、西双版纳甚至临沧、大理、德宏、红河、玉溪.保山等地的各大茶山。据史料记载,南诏政权允许这些地方的被征服部落民族保留原来的社会经济制度,但必须以当地土特产品缴纳贡赋,茶叶便是其中之一。这种作为贡赋的茶叶也称之为“贡茶”。银生城也成了南诏时期滇南茶叶的产地、集散地及南诏银生贡茶的中转地。换句话说,普洱茶作为贡茶的历史至迟应当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只是它是作为始祖普洱茶而入贡统治阶层的。南诏的统治民族蒙舍蛮(即今彝族、白族的先民)正是通过银生城收取滇南一带朴子蛮(即今布朗族、哈尼族的先民)等民族缴纳的贡茶,并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当时普洱只是一个名不经幢的小地方,叫奉逸城。由此可将当时云南的茶叶称之为“银生茶”,“普洱茶”是随着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进入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推进,滇南一带(包括普洱本地生产)的茶叶集中在普洱境内加工、集散贸易而得名。虽然现今的普洱茶已有特定的含义,不可用时间和地域来划分,但是最初得名却与普洱地名有关,即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地名,再有“普洱茶”的名称。
“普洱茶”一词最早见诸文献,当属明末万历年间进士谢肇浙在任云南右参政期间编撰的《滇略》书中的“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之句,其“普茶”也即“普洱茶”。“普洱茶”在清朝名扬天下,以后逐渐演化失去原地理意义而成为代表一定品种原料、经过特定工艺形成具有一定品质及风味特色的现代茶叶产品。
近年来,赵子、陈珲两位先生从民族学角度,对“普洱茶”名由来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他们认为,“普洱茶”一名是设普洱府、县之前就早已有的,倒是普洱府、县之名,反而是得自早已有之的普洱山和普洱茶之名,与现今茶业界公认的“普洱茶”名是从普洱府、普洱县之府县名而来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据明代万历年间(~年)编篡的《云南通志》卷十六载:“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明代谢肇氵制撰《滇略》卷三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说明普洱茶早在普洱府设置之前其名已出现。又据清康熙年间《元江府志》载:“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藏励稣编篡、年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普洱山)在宁洱县(今普洱县)境,(山上)产茶……名普洱茶,清时普洱府以是名。”由此推论普洱县产茶历史久远,且“普洱府”的“府”名称也由境内的普洱山得来。这些史料也证明了他们理论的立足性和正确性。同时他们还从汉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发音、写法上进行探析,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当然,因普洱茶的历史较为久远,且这么多年来系统的研究很少,出现观点不同是正常的,今后在普洱茶的一系列研究上,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要遵从历史、遵从科学。
「中乐号」创始人陈皮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ershizx.com/pesjj/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