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桑塔亚那
6月16日,在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原副院长唐萍芬教授的指导下,医院“死亡咖啡屋”第四期活动顺利举行。医院副院长李玉琼,医院护理部主任毛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援鄂医疗组组长施正雄及爱人,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援鄂医疗组组员王泽秀及爱人,医院大科护士长、援鄂医疗组组员武承燕及爱人,奔赴疫情一线的部分医护人员,医院大科护士长及部分医护人员参加此次活动。大家围圆桌而坐,喝着咖啡,吃着水果点心,在轻松的环境里开始了聆听“疫情之下的生死抉择与生命的反思”,让彼此在生命深处相遇。活动由大科护士长关华静主持。
活动开始后,李玉琼副院长通过回顾我院开展“死亡咖啡屋”前三期活动,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举办“死亡咖啡屋”活动的起源、意义及必要性,同时也让参加人员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感及职业价值。《谢谢你,新冠病毒》一个短小的视频唤醒了大家如何在疫情之下停下脚步好好地去聆听生命、感知生命、领悟生命!
一直觉得从冬天到春天的过渡,最接近生命的本质,仿佛象征着一种从死到生的翻转,隐藏在一个轮回走向另一个轮回的间隙之中。但是,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新冠疫情带给我们太多跌宕的心情,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期间,我们看到了太多和生命有关的故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援鄂医疗组组长施正雄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新奇的活动,以后当自己亲人离去时一定会坦然面对,因为我是一个工作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接触死亡最多的人。人都是向死而生,当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用正确的三观拓展生命的宽度。本次奔赴武汉,援鄂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多重身份压到了我的肩上很是意料之外,太突然了!2月19日成了我人生中最忙碌的一天。下午赶回家,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在家里等我吃饭,我却不敢围桌而坐,提议改为自助餐的模式,匆匆吃了几口,医院医院了。因为我不敢直视近期体弱多病父亲的眼睛,我是长子,我怕他走的时候我不在身旁;我的儿子刚好准备考试,我怕因为我的缺席而影响到他;我担心我的爱人,我离开后所有重担都落在她身上……”
医院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援鄂医疗组组员王泽秀:“我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死亡有一些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幼小感受过死亡的震撼,长大后就更知道敬畏生命。疫情当前,我义无反顾地站在前面,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真的为战疫而死,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至少我儿子拥有过一个伟大的爸爸,也给他留了一份格外珍贵的精神财富”!
医院大科护士长、援鄂医疗组组员武承燕:“我老公是个警察,我们经常两地分居,我是一个人晚上睡觉必须开灯的人,但人民需要我时,我从不怯场。援鄂期间,我负责感控,工作在不足六平米的房间里,身边都是污染的物品。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严重呕吐两次,第一次我拼命的忍住了。第二次是在实在支撑不了,呕吐物沾满了我的口罩,感觉快窒息,我不知哪来的力气,拼命撕开外层防护服,拉下N95,迅速清理呕吐物。当我摘下口罩能畅通呼吸的刹那,无数个恐惧向我袭来:万一此刻自己被感染了,我该怎么面对我的战友和整个云南医疗组?我那木讷的丈夫会是什么反应?我似乎又听到了离开普洱那天两岁女儿在车窗外撕心的追哭声……后来我干脆什么都不敢想了。还好现在我终于毫无发损的坐在这里和大家谈生论死。”
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援鄂医疗组组员白成龙:“出发那天,爱人上班,和我一起出门,平时只用5分钟,那天却走了很久。我上车时,一个熟悉声音响起,我转过身一看是爸爸,不知他什么时候站在了我的身后,爸爸很少送我,可那天他却来了!车缓缓启动,爸爸的身影越来越模糊,我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痛,因为长这么大,我从没这么认真地想过爸爸。我的孩子一直是我放不下的事,在武汉的每一天,我每天都提心吊胆,不是担心自己被感染,而是担心在某个深夜,传来家里的电话说孩子有事。还好,我已平安归来,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照顾我的家庭”。
疫情给大家来了一次整体急刹车,让我们停下了奔忙的脚步。给每个人足够的时间沉思,回望。组员们纷纷吐露平日里潜伏在心底对于死亡的所见、所悟、所惑……平时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听不到的内容,今天我们却以直面者的角色,在这样暖和轻松的环境中打开自己情感的闸门,将疫情之下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尽情释放,一起探讨着反思着“死亡”这个话题。当然,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疫情与死亡,我们面对的是人性最柔软的部分!每一个故事分享就是一个触动与感动!再强大的内心也难掩饰情感的跌宕起伏。每每情到深处,都给爱人一个深深的拥抱,互相道一声“谢谢”。
活动结束,参与人员纷纷表示:这是一场别开生面、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活动,是一场特别精神盛宴!
其实,“死亡咖啡屋”活动,是开放心胸、拓宽视野的生命对话;是尊重倾听、没有评判的畅所欲言;是打破传统禁忌、直面死亡恐惧的尝试;也是一次自我探索,碰触价值信念边界的挑战!
护理部主任毛慧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的评价。她指出开展“死亡咖啡屋”活动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要用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职业观、武装自己,有温度地传递人文关怀,把医院死亡咖啡屋活动一直延续下去,造福于更多有需要的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指导老师:唐萍芬
文:泌尿外科李红芳图:院宣传科
本期编辑:曾峥张建波责任编辑:李晓玲监审:李玉琼
投稿邮箱:pesrmyyxjs
.转载请注明:http://www.puershizx.com/peshj/6151.html